我一直認為,每一本書只要教會你一件事就好了
今天要推薦這本書叫做 秦始皇-一場與歷史的思辨
對於這本書印象最深的不是關於秦始皇的部分,而是告訴你為什麼要讀歷史,要怎麼讀歷史
大家都會說「歷史是增進我們處事、決策智慧的寶藏」,但要怎麼做呢?
怎樣讀歷史才有用?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古人面臨重要抉擇關頭的時候,請把書蓋上,想一想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怎麼做?
想完之後,再翻開這本歷史書,看看秦始皇最後到底怎麼做了
反過來說,我們生活做遇過的大小事,其實過去都發生過,當你面臨一個問題,如果秦始皇是你,他又會怎樣去做決定呢? 這就是思辨
書中舉了個例子,張良在橋上遇到老人,老人要張良幫她撿鞋子,並且穿上,如果你是張良,你會怎麼做? 或許你會一言不語的走掉,或許你會很有耐心的幫黃石老人穿上鞋子
這也是這本書的起頭,接著開始對於秦始皇的故事開始進行敘述,不過這些細節不是我想講的,在這邊就不贅述。想了解呂世浩老師如何去解讀秦始皇的人可以自己去看書。
什麼是讀書?
作者給了三個步驟,第一是背誦、第二是理解、第三是實踐
為什麼要去背誦書本呢?總不能當你需要書的時候、遇到事情的時候,就動手去翻書,這樣真的來的及嗎?
再來是理解,能夠分析、歸納書中的道理,才叫做讀書,最後是實踐,時時刻刻放在自己心中去實踐它,這就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學習歷史的功用在於可以啟發智慧,把歷史當作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來磨練自己的智慧,就像是第二段所說的思辨
再來是教人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培養能夠洞澈事物與前因後果的能力
在看完歷史書之後,你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好人或是壞人,每個人都只有所謂的不得已,如果你把這句話想通,很多人的所作所為你也都能體諒。
如果大家對於秦始皇的歷史有興趣,可以把這一整套書看完,後面還有第二集跟第三集,如果大家對於更多歷史的推論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另一本書,叫做"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
大家有想過,有所謂的秦始皇,可是為什麼秦始皇沒有皇后嗎? 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身為全中國第一個皇帝,你能不立皇后嗎? 還有扶蘇為什麼會在接到偽詔之後,二話不說就自殺了
這時候他可是大兵在握,這本秦謎,透過歷史留下的足跡進行考證推論,告訴了你這些答案
最後 大家可以看看呂世浩老師在TED的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0w3PgSK7g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閱讀]令人著迷的生與死

這本書是耶魯大學的一門死亡課,這本書對於死亡有清楚的論述。
為什麼要討論死亡?
從小到大,一旦談到死亡,總是被當作一個不可以被討論的話題,甚至於是提起這個字"死",但我們避而不談死亡真的是好事嗎? ,我們恐懼很多事情,但恐懼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我們對於這件事的不了解,今天,我們來試著把這件事攤開來說,談完後,再來定論這件事到底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人生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死亡!這件事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需要去面對的,說不一定我們下一秒就可能發生車禍,心肌梗塞死掉了,這件事也時常的發生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親朋好友,都逼著我們去面對這一件事。
在討論死亡之前,死亡前發生過的一件事,這件事就叫做生命,必須要瞭解到,我們是什麼?
作者首先討論,"我們"的組成,先經過形上學的討稐,去確立事物的本質
二元論:人是由靈魂跟肉體所構成的,人因為有了靈魂,所以可以有愛恨情仇,所以懂得思考。
物理論:人是具有"P功能"的肉體,所謂P功能就是你可以擁有愛恨情仇的能力,能夠思考。
這是作者在書中提出的重要論述,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論述的總是二元論,太多人告訴你靈魂的存在,鬼神的存在,鬼神是否存在這件事可以有一大堆的論述,這邊先不討論,在經過一系論的論證後,在經過一系列的論證後,作者為物理論者,想請問大家是物理論還是靈魂論,讀完之後,我願意去相信物理論,我會相信原因並不是被他在二元論以及物理論的論證所說服,是因為透過物理論出發去思考死亡,會讓我們更珍惜生命,舉個例好了,如果我們真的有靈魂,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繼續不斷的”存在”,請注意,我這邊是用存在,而不是活著
作者接著又繼續提出人格論、肉體論、靈魂論,以下圖來說明,我想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
如果可以讓你以一種方式繼續存在,那你會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繼續存活下去呢?
接著是討論死亡的定義什麼?
A:剛出生,B:所有功能正常,D:變成植物人(失去P功能),C:變成屍體
關鍵不在於存活本身,關建在於,你想要存活當中的什麼東西?因此如何去定義死亡,每個人在這件事的定義不一樣,救我而言,在第一個星號,我認為在那時候已經失去重要的東西,那時候我已經不在是人了,
對你而言,到底什麼叫做死亡?
那死亡到底有什麼不好? 它剝奪了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當我們死亡之後,我們無法繼續完成我們的人生,這是唯一不好的事情,至於死亡真的有不好嗎? 如果我死後意味著我不存在,那麼死亡又怎可能對不存在的『我』構成壞事? 所以死亡對我們來說真的有不好嗎?
永生不死是好事嗎? 如果給你一顆巧克力,你會覺得很好吃,那給你十顆、一百顆、一千顆呢? 是否開始覺得噁心,人生雖然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體驗,但我想這樣的生活,會讓你活膩,人生只有一回,人生可悲的是,是不能從來,但可喜的是,也不需要從來,對吧!
那我們生命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這邊作者提出幾個論點
享樂主義:將人生的快樂及痛苦進行加總,只要快樂大於痛苦,人生就值得了
樂觀主義:人生不管過的好或不好,都有存活的意義,
樂觀主義:我根本就不應該存活在這個事情上
中庸主義:人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而已
我個人是樂觀主義,人生不是學到就是得到,即便你所承受的是痛苦,但你所受的痛苦,總有一天,都會幫助到你
死亡的差異性,如果我現在27歲,那我只能活到30歲,我會怎樣去過我剩下的三年,如果我能活到50歲呢,如果我能活到100歲呢,我想生命的長度會讓我們思考我們希望有什麼樣的人生強度
如何面對死亡? 我們該對死亡產生恐懼嗎? 只有這件事具有不確定性的時候,我才需要去恐懼他,還有所恐懼的對象是不好的,或許唯一該恐懼的過程只是對於死亡的過程
馮內果的 貓的搖籃,看完這段話,會讓我對生命產生感激
上帝造了泥
上帝寂寞了
於是上帝對一團泥說:坐起來!
上帝說:看我造的一切:山、海、空、星
我是坐起來環顧四周的那團泥
幸運的我,幸運的泥
我,泥,坐起來看上帝造好的一切
幹得好,上帝!
上帝,只有你能這麼做!我可辦不到
和你相比我覺得很卑微
唯一令我感覺到自己具有些話重要性的方式,便是去想想那些甚至沒坐起來環顧四周的泥
我擁有這麼多,但大多數的泥什麼也沒有
感謝你給我的榮幸!
現在泥再度躺下睡覺
泥有多麼豐富的回憶!
我遇到的其他坐起來的泥是多麼有趣!
我愛我看到的一切!
晚安
在卡根教授的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在大一時,被檢驗出癌症,他選擇用剩下的生命完成剩下的學業,那你呢? 你願意用剩下的時間去做些什麼呢?
明白死亡,才可以堅定生命的價值,選擇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