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斷經濟到訂閱經濟的轉變,製造商得以直接的面對客戶(Direct to customer, DTC),這是近年來最大的商業模式變革,舊商業模式所採用的分工為製造歸製造,銷售歸銷售,顧客只能接受被製造出來的產品,由於製造商沒有直接的面對顧客,顧客的需求也無法直接傳達給製造商,因為有了訂閱經濟,製造商可以直接面對顧客,進而更能了解顧客的需求,而有了更好的服務, 客戶則更願意花錢訂閱這樣的服務,製造商也得以產出更好的產品,下圖為舊商業模式與新商業模式的不同。
圖1 買斷經濟與訂閱經濟之差別
由數位轉型所發起第一波攻勢
2011年,Adobe在營收報告會議上宣布關於adobe將轉型為訂閱方式,為期一年的緩衝後,不再有軟體買斷的商業模式,2012年營收下降 35%,之後每年的營收上升25%,2011年adobe的股價為25塊美金,2019年的現在股價則超過200美元,下圖則是說明adobe轉換商業模式後的魚形曲線圖。
這樣的轉型模式,即便是apple這樣的大企業,也必須修正自己的營利模式,從過去的手機硬體營利,到Apple music,今年的發表會上,更將矛頭指向書籍、影音。緊接而來的還有汽車產業Zipcar、航空業surf air、鐵路業法國國家鐵路SNCF、零售業amazon,媒體業的金融時報與經濟學人都紛紛走向這樣的轉型,再這樣轉型的背後,對於顧客來說,是更好的服務品質,不需要被廣告打擾,對於企業來說則是更穩定的現金流。
圖2 從買斷經濟到訂閱經濟的魚型曲線圖
產業形態大調整,從通路轉變為製造
早期的Netflix是將片商的DVD直接寄給消費者,後來轉變為線上服務,透過線上服務,Netflix可以更精確的知道顧客習慣、喜好,不需要透過收視率了解顧客的需求,由於掌握這樣的資料,Netflix也轉向影片的製造,2013 年, Netflix 憑藉自製政治劇集《紙牌屋》一炮而紅,率先搶占自製內容市場。該劇大受好評,成為 Netflix 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擁有權的時代結束,使用權的時代來臨
當你買一隻鑽子回家,你是想要擁有一支鑽子,還是只是想要牆壁上多幾個洞?以達到客戶的需求為目標,許多產業將開始面臨轉型,未來很多東西你可以不需要擁有,在台灣,房子擁有慾望比較難以被取代,但是在台北車子的擁有幾乎可以完全不需要,不論是重資產或是輕資產的產業,都會面臨這樣的轉變。
當產品轉變為服務,接下來的是....
過去行銷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推銷promotion、通路place,當產品轉為服務的時候,接下來的3P也會產生轉變,過去的實體店面功能在於銷售,但接下來的功能將轉變為體驗。過去多專注於價格、現在則透過服務獲取顧客,過去的大量投放廣告,現在則是精準行銷。過去以單一產品售價,現在這是以需求定價,最後作者也提供了對於訂閱經濟的成長策略,以上大概就是本書的內容。
近年來興起的分享經濟與訂閱經濟有者同工異曲之妙,其中背後的思維為的都是將資源利用產生最大化,這樣的思維則來自循環經濟,那什麼是循環經濟? 由於地球資源越來越匱乏,1966年,Kenneth Ewart Boulding教授提出了開放式經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循環經濟",過去我們則是以線性經濟的方式在生活,也就是採集、製造、生產、銷售、廢棄的型態,下圖則為線性經濟及循環經濟的差別,近20年來,循環經濟的理論發展趨於完善,這也是2016年蔡英文總統所提出的5+2創新產業中所提到的,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我們可以從循環經濟概念途中發現五大發展的契機:
1. 再設計,也就是從源頭考慮如何回收再利用
2. 循環加值:產品藉由維修、再利用、翻新,將剩餘價值最大化
3. 循環農業:從廢棄物中提煉出價值
4. 封閉循環:將剩餘廢棄物極小化而將資源再利用極大化,創造商業利潤
5. 共享再生:將一個產業的廢棄物轉化成另一個產業資源,形成互惠網路
圖3 線性經濟與循環經濟差別(資料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不論是分享經濟或是訂閱經濟其實都只是循環經濟中的其中一環而已,有些做法在工業生產、資源回收早已行之有年,只是這幾年循環經濟以一個比較貼近生活的方式靠近我們。未來循環經濟將以更多樣子出現在我們面前,我相信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多餘的資源再讓我們消耗了
KOBO電子書連結:https://r10.to/hvWDuh